河南专升本生理病理解剖学——生理学重点汇总6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1.食物的消化包括机械性和化学性两个密切联系的方式。即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酶的催化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完成对食物的消化。
2.重要的胃肠激素有促胃液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胃肠激素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营养作用、调节其他激素释放。
3.胃液的主要成分包括盐酸、胃蛋白酶原、内因子及粘液。
4.胃运动的形式有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和蠕动。胃内食糜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5.小肠内的消化液有胰液、胆汁、小肠液。其中含有消化酶多、消化力最强的是胰液,它含有的消化酶是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
6.消化管共有的运动形式是蠕动。胃特有的运动形式是容受性舒张,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是分节运动,大肠特有的运动形式是袋状往返运动。
7.刺激胃液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为乙酰胆碱、促胃液素、组胺。
8.胃的容受性舒张是通过迷走-迷走反射调节的,其节后神经纤维的递质是VIP或NO。
9.胰液分泌受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双重控制,但以体液调节为主。
10.迷走神经兴奋时引起的胰液分泌特点是水和碳酸氢盐含量少,而酶含量丰富。
11.胆汁分泌是持续进行的,但在消化间期进入胆囊储存。
12.大肠内的细菌可合成对人体有营养作用的维生素B复合物和K。
13.小肠内的吸收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即跨细胞途径和细胞旁途径。
14.大多数维生素在小肠上段吸收,但维生素B12在回肠吸收。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1.食物的热价有物理热价和生物热价之分,分别指食物在体内氧化和在体外燃烧时释放的能量。
2.糖、蛋白质和脂肪的呼吸商分别为1.0、0.8和0.71。
3.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有肌肉活动、精神活动、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环境温度等。
4.测定基础代谢率时,应在饭后12小时进行,室温应保持在20-25℃之间。
5.正常成年人腋窝温度为36.0~37.4℃,口腔温度为36.7~37.7℃,直肠温度为36.9~37.9℃。
6.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
7.当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散热量显著增加,机体通过战栗产热和非战栗产热两种形式来增加产热量,以维持体温。
8.甲状腺激素是调节产热活动的最重要的体液因素。
9.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器官)是皮肤。
10.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有辐射、对流、传导和蒸发。
11.蒸发分为不感蒸发和发汗两种。
12.人体的汗腺主要接受交感神经支配,其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13.在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皮肤温度降低,体热散失量减少。
14.温度敏感神经元分为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
15.当局部脑组织温度升高时,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减少。
16.在体温调节中起调定点作用的神经元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在致热原的作用下,该区的热敏神经元阈值升高,调定点上移,导致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