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专升本《心理学》考点汇总5.6.7.8
- 发布时间:2020-08-28 15:19:04
- 关键字:
河南专升本
第五章 注意
一、注意的概述
(一)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两个基木特性: 指向性和集中性。 (二)注意的功能:①选择功能②保持功能③调节和监督功能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①适应性动作出现②无关动作的停止③呼吸运动的变化 (四)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范围2.注意的起伏3.注意的分散4.注意的分配5.注意的转移
二.注意的种类及规律
(一)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1.客观因素一一刺激物本身的特点①刺激物的强度②刺激物的新异性③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④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2.主观条件一一人本身的状态 ①需要和兴趣②情绪和精神状态③知识经验
(二)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产生的条件:①对活动目的的理解②合理地组织活动③稳定的间接兴趣④坚强的意志努力
(三)有意后注意
三、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进行教学
1.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
(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进行教学 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2.培养间接兴趣3.合理组织教学活动4.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和干扰的意志力
(三)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进行教学
避免学生分心采取的措施:1.超前控制2.信号控制3.提问控制4.表扬(批评)控制
第六章 情绪和情感
一 、情绪情感概述
(一)什么是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区别:1.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一一生物需要;情感一一社会性需要。
2.从发生的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情感发生的较晚,是人类所将有
3.从表现形式看:情绪一情境性、 冲动性、动摇性,情感稳定性、 深刻性、内隐性。
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二)情绪、情感的功能:①驱动功能:②调节功能;③信号功能;④感染功能。
(三)情绪、情感与机体变化
外部表现一一表情:①面部表情②肢体表情 ③言语表情
(四)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号
区别:认识过程反映了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情绪、情感过程则是反映主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②认识过程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绪、情感是通过主观体验来反映来反映客观事物与需要之间的关系:③认识过程的随意性较强,情绪、情感过程只有通过认识过程,才具有某些随意的性质。
联系:①认识过程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前提和基础,而且认识越深刻,相应的情感就会越深厚:②不同的情绪和情感又会反过来影响着人们的认识过程
二、情绪、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状态的种类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及外部表现的情况,可将情绪分成:心境、激情、应激等
(二)情感的种类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三、健康情绪(一)情绪调节方式1.合理发泄2.转移 3. 自我控制4.自我安慰5.幽默6.升华
三、情绪情感的调节与控制
1.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2.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3.设法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4.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 5.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6.正确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
第七章 意志
一、意志的概念
(一)意志的概念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调节行动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订目的的心理活动。人类独有
(二)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
1.有明确的目的性; 2.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3.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核心);
二、意志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1.采取决定阶段(动机冲突、确定行动目的、选择行动方法、制定行动计划) 2.执行决定阶段一关键阶段 动机冲突:①双趋冲突:②双避冲突:③趋避冲突:④多重趋避冲突。
三、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一)意志品质1.意志的自觉性---受暗示性和独折性2.意志的果断性一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3.意志的自制性一冲动性4.意志的坚持性一动摇或执拗
(二)意志品质的培养
1.加强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确立正确的行动目的;2.组织实践活动,加强意志锻炼;3.发挥教师和班集体的影响,给予必要的纪律约束;4.提高学生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的能力。
四、意志与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的关系
1.意志与认识过程的关系:①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和基础的;②意志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 2.意志与情感过程的关系:①情感过程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②意志对情感具有调节作用。
3.总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密切联系的。意志过程离不开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也需要意志过程的参与
第八章个性及个性倾向性
个性概述:
个性: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动力结构)和个性心理特征(特征结构)。
一、需要
(一)需要的概述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根据需要的产生和起源,可以把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社会性需要
根据需要的对象,可以把需要分为: 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分别是:①生理需要(最基本、最强烈);②安全需要;③归属与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之后才会出现更高一层次的需要
二、动机
(一)动机的概述
1.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动机产生的条件有:需要(内在条件)和诱因(外在条件)
2.动机的功能:①引发功能;②指向功能;③调节和维持功能。根据动机的来源,可分为:外在动机(外在) &内在动机(自身) 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的时间,可分为:近景性动机&远景性动机
(二)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激发水平
3.充分利用反镇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安善组织竞争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提供成功经验,增强自我效能
三、兴趣(一)兴趣概述
· 兴趣: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根据兴趣的内容,可分为: 物质兴趣&精神兴趣
兴趣的品质:①兴趣的广度:②兴趣的指向性:③兴趣的稳定性
(二)中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
2.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兴趣
3.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
4.通过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
5.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
四、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概述
自我意识: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的结构:①自我认识:②自我体验;③自我调节
(二)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和完善
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生理的自我;二是社会的自我;三是心理的自我意识发展的途径:
(1)通过认识别人,把别人与自己加以对照来认识自己。
(2)通过分析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3)通过考察自己的言行和活动的成效来认识自己。
(4)通过自我监督与自我教育来完善自己。
自我意识的完善:(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2)善于保护与培养学生的自尊(3)帮助学生发展自我调控的能力(4)训练学生社会视角转换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