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选拔优秀专科毕业生进入本科阶段学习考试生理学、病理解剖学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D
【考点】内环境的概念
【解析】机体的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它是围绕在机体内部细胞周围的体液。
2. 【答案】A
【考点】阈强度
【解析】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常用的指标是阈值(阈强度)。
3. 【答案】C
【考点】前负荷的特点
【解析】前负荷是肌肉收缩前已承受的负荷。前负荷的作用:使肌肉在收缩前就处于某种被拉长的状态。前负荷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前负荷、肌初长、肌肉收缩力三者在一定范围内呈正变,最适前负荷时、肌初长最佳、肌肉收缩产生最大肌张力;在达到最适前负荷后再增加前负荷,肌初长过长,肌肉收缩力反而减弱。
4. 【答案】C
【考点】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原因
【解析】叶酸、维生素B
12缺乏,骨髓中有核红细胞核内DNA合成障碍,细胞的分裂增殖速度减慢,使红细胞的生长停滞在初始状态而不能成熟,形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5. 【答案】D
【考点】葡萄糖的重吸收的转运方式
【解析】葡萄糖的重吸收部位仅限于近端小管,特别是近端小管前半段,以继发性主动转运方式与Na
+协同重吸收。
6. 【答案】C
【考点】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的区别
【解析】内源性凝血途径由因子Ⅻ启动,参与凝血的因子均存在于血管内的血浆中。外源性凝血途径由因子Ⅲ启动,为组织因子。故好大夫提示本题选C。
7. 【答案】C
【考点】各个心动周期的特点
【解析】心动周期中心室容积自快速充盈期至减慢充盈期一直不断增加,在减慢充盈期末,心房收缩又使心室容积进一步增加,在心房收缩期末,心室容积达到最大。
8. 【答案】D
【考点】影响心输出量增加的因素
【解析】当机体从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时,回心血量减小,心输出量减少可以引起直立性低血压。血压降低,颈动脉窦内压降低,传入中枢的冲动减少,通过中枢的整合作用,心迷走神经传出冲动减少,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传出冲动增多,使心率加快,心脏收缩能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多,外周血管紧张性增加,血流阻力增大,动脉血压迅速回升到正常范围。
9. 【答案】C
【考点】高血钾对心肌的影响
【解析】高钾血症时,虽然心肌细胞膜对钾的通透性增高,但细胞内外液中钾离子浓度差变小,细胞内钾外流减少而导致静息电位负值变小,静息电位与阈电位的距离变小,使心肌兴奋性增强;但当严重高钾血症时,由于静息电位太小,钠通道失活,发生去极化阻滞,导致心肌兴奋性降低或消失。
10. 【答案】C
【考点】血流动力学
【解析】浴室温度升高,交感神经的紧张性活动减弱,皮肤血管扩张,这时机体循环血量不变,而血管容量大大增加,造成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也减少,动脉血压将下降,脑供血不足,导致突然晕倒。
11. 【答案】B
【考点】有效滤过压
【解析】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12. 【答案】A
【考点】无效腔气量
【解析】肺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故两者之差为: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13. 【答案】B
【考点】H
+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解析】H
+是化学感受器的有效刺激物质,其作用机制与CO
2相似。但由于血中的H
+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血液中的H
+对呼吸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引起的。
14. 【答案】D
【考点】缺O
2对呼吸的影响
【解析】当轻度缺O
2时,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作用占优势,使呼吸加深加快。
15. 【答案】B
【考点】迷走神经对胰液分泌的影响
【解析】迷走神经主要作用于胰腺的腺泡细胞,对导管细胞作用较弱,因此其引起的胰液分泌的特点是酶含量丰富,水和碳酸氢盐含量较少。
16. 【答案】D
【考点】胆盐的利胆作用
【解析】进入小肠的胆盐大部分由回肠吸收入血,再经门静脉运送回到肝脏重新合成胆汁,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返回到肝脏的胆盐有刺激肝胆汁分泌的作用,称为胆盐的利胆作用。
17. 【答案】B
【考点】传导散热
【解析】传导散热是机体将热量直接传给与皮肤接触的较冷物体的散热方式,水的导热性能好,故可用冰袋、冰帽为高热病人降温。
18. 【答案】C
【考点】水利尿
【解析】由于大量饮用清水,引起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使血管升压素合成和释放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减少,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水利尿。
19. 【答案】D
【考点】Cl
-的重吸收部位
【解析】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
+和Cl
-,而对水不通透。
20. 【答案】B
【考点】Na
+重吸收的特点
【解析】不管肾小球滤过率增多还是降低,近端小管对水和钠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
21. 【答案】B
【考点】夜盲症发生的原因
【解析】在生理情况下,视紫红质既有分解过程又有合成过程。弱光下,合成速度超过分解速度,使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数量增多,如果视紫红质缺乏,将影响人在暗处的视力,引起夜盲症。
22. 【答案】A
【考点】听骨链传导声波的作用
【解析】听骨链的作用:声波由鼓膜经听骨链向卵圆窗的传递过程中,可使振动的振幅减小而使压强增大,即减幅增压,这样既可提高传音效率,又可避免对内耳和卵圆窗膜造成损伤。故好大夫提示本题选A。
23. 【答案】D
【考点】脑干网状上行激动系统的特点
【解析】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上行起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这一系统因此被称为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目前认为,该系统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来完成的。当这一系统的上行冲动减少时,大脑皮层就由兴奋状态转入抑制状态,这时动物表现为安静或睡眠;如果这一系统受损伤,可发生昏睡。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对觉醒状态的维持有重要作用,临床上巴比妥类催眠药、乙醚等麻醉药通过作用于该系统而抑制大脑皮层的活动。
24. 【答案】A
【考点】牵涉痛的概念
【解析】内脏疾患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称为牵涉痛。
25. 【答案】D
【考点】条件反射
【解析】条件反射的形成:后天获得、个体特有;反射弧较复杂、易变;数量无限;对环境变化具有预见性和灵活性,提高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四个选项中只有选项D为条件反射。
26. 【答案】B
【考点】快波睡眠的生理意义
【解析】快波睡眠特点及意义:①快波睡眠期间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促进幼儿神经系统发育成熟;②建立新的突触联系而加强学习和记忆活动,有利于精力恢复。
27. 【答案】C
【考点】第二信号系统的特点
【解析】第一信号系统是指能对第一信号(客观事物具体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质功能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第二信号系统是指能对第二信号(客观事物的抽象信号一语言、文字)发生反应的大脑皮质功能系统,这是人类特有的,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
28. 【答案】B
【考点】呆小症与侏儒症的区别
【解析】婴幼儿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产生的呆小症,不仅身材矮小,同时智力低下,又低又傻;而幼年期生长素分泌不足引起的侏儒症,仅身材矮小,但无智力低下,只低不傻。
29. 【答案】A
【考点】调节胰岛素分泌的因素
【解析】血糖浓度是调节胰岛素分泌最重要的因素。血糖升高可直接刺激B细胞,使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素分泌减少,通过这一反馈调节,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30. 【答案】D
【考点】hCG
【解析】hCG在妊娠早期即可出现在母体血中,并由尿中排出,因此,测定血或尿中的hCG浓度,可作为诊断早期妊娠的最敏感方法之一。
31. 【答案】A
【考点】常见可逆性损伤的好发部位
【解析】细胞内水和钠的过多积聚,称为细胞水肿,又称水变性,是一种最常见的、较轻的变性,好发于代谢旺盛、线粒体丰富的器官,如心、肝、肾等器官的实质细胞。正常情况下,除脂肪细胞外,其他细胞内一般不见或仅见少量脂滴,如这些细胞中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则称为脂肪变性。脂肪变性大多见于代谢旺盛、耗氧多的器官。如肝、肾、心等,其中以肝细胞脂肪变性最为常见,因为肝脏是脂肪代谢的重要场所。
32. 【答案】C
【考点】适应性改变的类型
【解析】化生只能在同类组织范围内出现,如柱状上皮可化生为鳞状上皮,但不能化生为结缔组织成分。较常见的化生有:鳞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间叶组织的化生,化生是机体对不利环境和有害因素损伤的一种适应性改变。
33. 【答案】B
【考点】纤维性修复的概念
【解析】各种疾病或造成组织损伤,其周围细胞在再生、修复时,除缺损小且受损组织的再生能力很强,可以完全再生外,大都属于不完全再生,即由肉芽组织填补缺损,以后肉芽组织逐渐转化成以胶原纤维为主的瘢痕组织,这种修复过程称纤维性修复,也称瘢痕性修复。
34. 【答案】A
【考点】炎性细胞
【解析】化脓性炎是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化脓性炎症多由化脓性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感染所致,也可由组织坏死继发感染产生。
35. 【答案】D
【考点】瘢痕对机体的影响
【解析】瘢痕组织形成对机体有利的方面:①填补和连接损伤的创口或其他缺损保持组织器官的完整性;②保持器官的坚固性,瘢痕组织含有大量胶原纤维,抗拉力较肉芽组织强。除D选项外其他三项均为不利影响。
36. 【答案】C
【考点】炎症的特点
【解析】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炎症可采用抗生素抗炎治疗,由其他因素引起的炎症,如物理、化学因素、病毒、免疫等原因引起的炎症则抗生素抗炎无效。故好大夫提示本题选C。
37. 【答案】B
【考点】畸胎瘤的特点
【解析】来源于生殖细胞的肿瘤,具有向体细胞分化的潜能,大多数肿瘤含有至少2个或3个胚层组织成分,故称为畸胎瘤。
38. 【答案】D
【考点】动脉瘤的特点
【解析】严重的粥样斑块底部的中膜平滑肌可发生不同程度的萎缩和弹性下降,在血管内压力的作用下,动脉壁局限性扩张,形成动脉瘤。它不属于真正的肿瘤。
39. 【答案】C
【考点】脑出血的临床特点
【解析】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由于情绪激动等原因引起脑充血时,可造成脑血管破裂出血,即脑出血,三期高血压患者,便秘病史,大便时用力,血压进一步升高,左侧大脑脑血管破裂,即左侧脑出血,引起大小便失禁和右侧上、下肢麻痹。
40. 【答案】A
【考点】影响血栓形成的因素
【解析】血栓形成的基本过程是血小板黏集和血液凝固,其形成条件主要有:心血管内膜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高。血栓形成的条件,往往是同时存在的以其中某一条件为主。一般而言,心血管内膜损伤是血栓形成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也是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条件;血流状态的改变则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条件;血液凝固性增高则为共有条件。
41. 【答案】A
【考点】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特征
【解析】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基本病变是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内膜灶状纤维化,粥样斑块形成,致管壁变硬、管腔狭窄,引起相应器官缺血性改变。
42. 【答案】A
【考点】上皮内瘤变Ⅲ级的概念
【解析】根据细胞异型性程度及病变累及上皮层的范围,将其分为轻、中及重度非典型增生(I、Ⅱ、Ⅲ级),表皮层自下而上,异常增生的细胞占1/3者称I级(轻度),占2/3者称Ⅱ级(中度),占2/3以上时,称Ⅲ级(重度)。若全层均被异常增生的细胞占据而尚未突破基底膜时,则为原位癌,近年将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至原位癌这一演变过程称为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CIN分为3级。CINI、Ⅱ级分别相当于轻、中度非典型增生,CIN、Ⅲ级相当于重度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
43. 【答案】B
【考点】肺癌的常见类型
【解析】鳞状细胞癌为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肺癌手术切除标本的60%以上,其中80%~85%为中央型肺癌。
44. 【答案】B
【考点】溃疡穿孔的临床特点
【解析】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发急性穿孔的诊断:①溃疡病病史长,近期症状加重,发作前常有暴食、进食刺激性食物、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诱因;②主要症状:突然发生的剧烈腹痛,呈刀割样,从上腹部开始,很快扩散到全腹;常伴有恶心、呕吐;③体格检查:病人腹肌紧张,呈“板状腹”,全腹有压痛和反跳痛,肠鸣音消失,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立位X线检查可发现有膈下游离气体。此外,还有发热、脉率增速、白细胞计数增高等征象。因此该患者最有可能的诊断是溃疡穿孔。
45. 【答案】B
【考点】溃疡的概念
【解析】皮肤黏膜坏死脱落后该处遗留较深的组织缺损,称溃疡。
46. 【答案】D
【考点】ADP的作用
【解析】血小板彼此集合的现象称为血小板聚集,引起血小板聚集的因素称致聚剂。ADP是引起血小板聚集的最重要物质。
47. 【答案】D
【考点】内、外出血的鉴别
【解析】血液进入组织间隙或体腔者,称为内出血,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鼻衄、呕血、咯血都属于外出血,脑内血肿属于内出血。
48. 【答案】A
【考点】风湿病最常累及的心瓣膜
【解析】风湿性心内膜炎,病变主要累及心瓣膜,引起瓣膜炎,最易受累的是二尖瓣,其次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同时受累,三尖瓣和肺动脉瓣极少受累。
49. 【答案】C
【考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
【解析】四肢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发生在下肢动脉。四肢动脉管腔粥样硬化病变导致管腔狭窄以至闭塞时,可因下肢缺血在行走时引起疼痛,出现间歇性跛行。
50. 【答案】B
【考点】白细胞渗出的作用
【解析】渗出的白细胞吞噬消化病原体、组织崩解碎片及异物的过程,称为吞噬作用,这是人体消灭致病因子的一种重要手段,是炎症防御反应的重要环节。
51. 【答案】D
【考点】艾滋病传播途径
【解析】艾滋病传播途径有性接触、血液(输血、血液制品、器官移植、注射等)和母婴垂直传播。
52. 【答案】A
【考点】心肌梗死发生部位
【解析】心肌梗死的部位与闭塞的冠状动脉供血区域一致。根据统计学的资料,左冠状动脉比右冠状动脉病变更为常见,所以心肌梗死多发生在左心室。其中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及室间隔前2/3,约占全部心肌梗死的50%,该区正是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供血区;约25%的心肌梗死发生在左心室后壁、室间隔后1/3及右心室,此乃右冠状动脉供血区;此外见于左心室侧壁,相当于左冠状动脉回旋支供血区域。
53. 【答案】D
【考点】肝硬化腹水形成的机制
【解析】腹水形成的原因:①门静脉压力升高使门静脉系统的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管壁通透性增大,液体漏入腹腔;②由于患者出现低蛋白血症,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也与腹水形成有关;③肝功能障碍,对醛固酮、抗利尿激素灭活作用减少,血中水平升高,水钠潴留而促使腹水形成。故好大夫提示本题选D。
54. 【答案】C
【考点】矽结节最早发生部位
【解析】早期硅结节为细胞性硅结节,由吞噬硅尘微粒的巨噬细胞组成,多位于肺小动脉周围,最早出现在肺门淋巴结。
55. 【答案】B
【考点】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特点
【解析】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为肾小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新月体。
56. 【答案】C
【考点】急性菌痢的典型病变
【解析】急性细菌性痢疾病变初期为急性卡他性炎,黏膜充血、水肿,分泌亢进,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随后黏膜上皮坏死脱落形成浅表糜烂。病变进一步发展形成假膜,为本病特征性的病变,即假膜性炎。
57. 【答案】C
【考点】肠结核最常累及部位
【解析】肠结核原发型很少见,常见于幼儿。继发型:绝大多数继发于活动性空洞型肺结核反复咽下含菌的痰液所致,多发生于回盲部(85%)。
58. 【答案】B
【考点】乙型脑炎的特点
【解析】乙型脑炎因脑神经细胞的变性坏死及脑软化灶的形成,引起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属于变质性炎。
59. 【答案】D
【考点】肺结核的分类
【解析】结核球是相对稳定的病灶,常无临床症状,属于非活动性肺结核。
60. 【答案】B
【考点】早期胃癌的概念
【解析】早期胃癌是指癌组织浸润仅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而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
生理学部分
二、填空题
6l~62.0.9%NaCl溶液 5%葡萄糖溶液
63~64.低于 低于
65~66.肝脏 骨骼肌
67~68.尿素及其再循环 NaCl
69~70.帕金森病 舞蹈病
71~73.特异性 饱和现象 竞争性抑制
74~76.气传导 骨传导 气传导
77~78.降低 降低
79~80.增加 增加
三、名词解释
81.动脉血压: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压强),动脉血压理论上是指主动脉内的血压。
82.氧解离曲线:表示血液PO
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称氧解离曲线。
83.渗透性利尿:由于小管液溶质的浓度增大,
渗透压增高,妨碍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
84.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85.反射: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四、问答题
86.答:胃液的主要成分有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内因子。胃黏膜有一套比较完善的自身防御机制:覆盖于胃黏膜表面的黏液HCO
3-屏障,防止了H
+和胃蛋白酶的侵蚀;胃黏膜上皮细胞顶部的细胞膜与相邻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有防止H
+透过的作用,这一结构称为胃黏膜屏障;胃黏膜血流十分丰富,它不仅为胃黏膜细胞提供了丰富的代谢原料,还可及时带走返渗入黏膜的H
+和有害物质;胃黏膜局部还存在着自身保护性物质,具有细胞保护作用。
87.答: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外源性药物可通过长反馈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合成与分泌,由于存在这种复杂的反馈调节,甚至造成肾上腺皮质萎缩,分泌功能停止。如突然停药,患者可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引起的肾上腺皮质危象,甚至危及生命,故应采取逐渐减量停药或间断给ACTH的方法,以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
88.答:突触后抑制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抑制。突触后抑制可分为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两种类型。传入侧支性抑制的意义在于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回返性抑制是一种负反馈抑制,它使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及时终止,或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的活动协调一致。
89.答:细胞在发生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会出现一系列变化,依次包括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1)绝对不应期:在锋电位升支期间,大部分通道处于激活过程或激活状态,不存在被再次激活的可能性;在降支期间,大部分通道处于失活过程或失活状态,也不可能再次接受刺激进入激活状态,因而在整个锋电位期间兴奋性为“零”,构成绝对不应期。(2)相对不应期:通道开始复活,但处于关闭状态的通道数量较少,因此必须给予阈上刺激才能引发动作电位。(3)超常期:相对不应期之后,细胞可出现兴奋轻度增高的时期。(4)低常期:超常期后,细胞还会出现兴奋性轻度降低的时期。
病理解剖学部分
五、填空题
90~91.贫血性梗死 出血性梗死
92~94. 膨胀性生长 浸润性生长 外生性生长
95.变质
96~98.肺原发病灶 肺门淋巴结结核 结核性淋巴管炎
99~101.葡萄胎 侵袭性葡萄胎 绒毛膜癌
102~103.脑膜炎双球菌 化脓
104~106.尿路阻塞 医源性因素 尿液反流
107~109.变质渗出期 增生期(肉芽肿期) 瘢痕期(硬化期)
六、名词解释
110.透明变性: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称为玻璃样变,或称透明变,H-E染色呈嗜伊红均质状。
111.淤血:因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称为淤血。
112.败血症:细菌从局部病灶入血后,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称为败血症。
113.假小叶: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包绕肝小叶或再生的肝细胞结节而形成的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称为假小叶。
114.大红肾: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变时,两肾均匀对称性增大,肾脏表面充血,有的肾脏表面有散在粟粒大小的出血点,故被称为“大红肾”。
七、问答题
115.答: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与相应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称为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异型性越大,其分化成熟度越低,恶性程度越高;反之,肿瘤的异型性越小,分化程度越高,恶性程度越低。
116.答:局部临床特征是: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其病理学基础是:(1)组织发红是由于局部小血管呈明显而持续性扩张引起。(2)肿胀的主要原因是局部炎症性充血和渗出物积聚。(3)局部发热是因为发生于体表或接近皮肤的炎症局部血流量增多,代谢增快,表面温度升高。(4)局部疼痛的原因可能是炎性介质缓激肽和某些前列腺素直接作用神经末梢时引起的疼痛。局部水肿和渗出物积聚引起组织内张力增高也可能是疼痛的重要因素。(5)局部功能障碍是由于疼痛反射性地抑制肌肉活动以及局部水肿使活动受限所致。
八、论述题
117.答:小叶性肺炎的病变特征是肺组织内散在的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化脓性炎症病灶:病变一般较小,形状不规则,散布于两肺各叶,尤以双侧肺下叶和背侧多见。
肉眼观:两肺表面和切面上散在灰黄色实变病灶,直径一般在0.5~1 cm左右(相当于肺小叶范围),以下叶多见。严重者,病灶可相互融合或累及全叶,形成融合性支气管肺炎。
镜下可见:病程进展期,细支气管管腔及其周围的肺泡腔内充满脓性分泌物,有较多的嗜中性粒细胞、一些红细胞和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纤维素一般较少。病灶周围肺组织充血,可有浆液渗出。由于病变发展阶段的不同,各病灶的病变表现和严重程度也不一致。有些病灶完全化脓,有些则仅可见到浆液渗出,有的还停留在细支气管及其周围炎阶段。
小叶性肺炎比大叶性肺炎的并发症严重且危险性大,常见的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脓毒败血症、肺脓肿及脓胸。支气管破坏严重而且病程较长者,可以导致支气管扩张。